Lighter than light
——灵魂、星空、白雪与爱
标题的意图很明显,华人小男李舜生的故事。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以至于埃隆和天姐的冒险直接被印在了故事的核心上。在剧情最初马尾小巫女登场的时候我几乎同时叫出了苏芳的名字,至于引言中的部分只是简单的概括。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你们呢?
前段时间游玩了在仓库里积压已久的老游戏:《OPUS: Rocket of Whispers》官方的中文译名叫做灵魂之桥,不过直接理解为“携带着(灵魂)低语的火箭”倒也问题不大。故事讲述了小女巫林芳和火箭技师之子约翰坚守废墟完成“宇宙葬”的故事。
“超麻烦”系大叔+阳光向少女的组合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绽放出令人莞尔的温馨。看着每天早上约翰一脸不耐烦的表情面对充满活力的林芳的欢送——就像卖鱼强对着贺莉的早安之吻拉下帽檐一样。万物千变终究会表现在细节上,文艺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些渺小的细节让人感到震撼或者带来共鸣。
约翰就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青春期小别扭的孩子。虽然故事里并没有过多交代青年约翰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但在流程中便能从他和林芳的日常与各种情报里读出些许。或许是天灾加上父母的离去使他的性格变得略微扭曲,简单来说“我承担了不属于我这个年纪的负担,我已经没有感情可流了”。但是他还是在林芳的鼓动下,成为了建造火箭的不情愿的英雄。在这无垠的苍白中踽踽独行,约翰将灵魂的纠缠视为诅咒。他作为村子里最后的一人,背负着众多人的遗愿。
林芳不仅是一位巫女,更是知识的承载者。虽然是不算合格的新米巫女,但是她依然将完成火箭视为精神的支柱。本作的设定也很有趣,制造火箭的相关技术集中于教会,而其同样也只是单单应用于宗教用途。这些条件的总和便是人们对于火箭的无限向往与崇敬——人类向往天空,之后向往宇宙。再向后一定会有更美丽的幻想,人类是贪婪的,他们总是向往着更多的美好:动作的收放,衣物的华贵,肉体的芬芳,线条组合间同样是美的体现,乃至霄汉。
约翰和林芳的羁绊因火箭而结,同样地,火箭与宇宙葬也是支持两人前进的最底层的动力。为什么总是要让什么都无法理解处世尚浅的小孩肩负起传承的责任呢?也许只是因为老一辈认为他们具有可塑造的潜力,而自己已经“out of date”人们只在乎自己的愿望可以被继承,只希望后辈能够完成他们的期冀,但从未考虑过传承者们的感受。使命感与血缘同样是严格的考验,至少平凡的孩子都会被压垮。Bloodline终究只是串联个体的众多要素之一,当斗争与时间相缠绕,只会让历史的每一页充满叹息与血污。而这份纠缠不清的孽缘,最终也会演变成情感——所谓宿敌,正是这种命运的感觉让人感到欣喜。
所谓人是孤独的,只不过是因为你总有说不出去的话与无法完成的事。人们常常提及所谓豪猪效应——但是不少人都渴望着所谓的soulmate。能够完全信赖的将自己交付于另外一个人真是让人无比轻松的事,如果说人为什么会有艰辛且苦闷的一生,那么和他们身上所背负的各种事情相关——不能说的话,没法传达的情感,无处宣泄的压力。所以大家迷上了网络,一如中世纪令人迷醉的假面舞会。只有当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地存在,努力的生活着,背负着十字架前进。当自己不再被这个名字束缚时,人类最底层的兽性会肆意释放,而当人们最终发现自己心爱的网络并不足以保护自己,自己依然需要为舞会上的狂妄所担负责任。就像一位被扯破面纱与外套的舞女,毫无保留的暴露在众人之下,直到人们发现并没有什么欢愉且自由的乐园。
这个世界上终究没有什么能够隐藏下来的事,如同被白雪覆盖的大地。无垠的白色终究会将其之下的不可言状之物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人并非被时空所束缚,而那些距离你十分渺远的事,也会在某个瞬间刺痛你的神经。
这个被孤立的时代令科学家们迷惘,也让我们无力。力量越多,目标越高;野心越盛,格局越大。就像商博良向归墟升起的帆,渺小但伟大。
如果说有什么真的是值得所有人齐力守护的,那想必是知识了。知识的产生与衍生都需要时间,而这时间的量级绝非小数字。只有切身体会到知识的伟大和其带来的诅咒,你才会格外的珍惜这些思想的结晶。知识令人伟大,知识使人平凡。
如果说人最终会因为什么而死,我认为是记忆。岁月是肆意游走于世界的丝绸上的剪刀,而记忆正是那丝绸上花纹底层下的最柔软的一缕。失去记忆的人是可悲的,拥有记忆的人是疲惫的。巴耶克走遍全埃及的每个角落,却总是能在星座间回忆起与孩子共处的时光。情感源于记忆,回忆使人驻足不前,但这些停下脚步的时刻总是让人眷念。
流程中最悲哀的恐怕就是那个寒冬的宴会了。瘟疫被严冬所压制,所有人都在欢庆着这天赐之解药,却未曾考虑到者死亡之寒冬终将吞噬绝大多数的美好。最纯洁的灵魂在面对孤独与劫难之时也需要呵护与依靠。火箭也渐渐变成了末世时人们最想完成的心愿,宛如朝圣的修行者,一切的努力只不过是一场疯狂的朝向宇宙葬的奔跑,与其说是全村人民齐心造火箭,不如说是末日将至之时一群人最后的狂欢。团体需要凝聚力,战争需要目标,宗教需要信仰——危机时刻需要有能够集结个体意志的辉光。只要能将人心聚拢,而这聚拢的因素一定便是情感吧:自信,自豪,友爱,还有那流淌在周身的炽热。即使是小村庄的居民们也可以因为Make our village great again被鼓舞。那个物品短缺,学校停摆,天灾袭人的岁月中,正是责任感与使命感化作名为理想的依靠,燃烧它们成为精神的支柱。
人们那么钟爱末世题材,想必也是因为只有在“未来”不成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才能放下自己所有的保护色吧。甚至到了最后的Adam与Eve,他们依然不知道彼此的过去,也不愿向对方暴露自己的软弱,他们都背负着对明天的期待与担忧,同样怀揣着对过去的怀念与感叹。
故事同样也在雪山上戛然而止,没人会忍心把最后的结局残忍的抛给玩家,亦或说这结局本身就是残忍的。不论展开的方式,不论产生的结果。
_(:3 」∠)_